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7级课程设计展丨民宿酒店设计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本科四年级专题设计︱
基于传统乡土建筑研究的民宿酒店设计
第二阶段评图回顾
评委简介
陈龙
多相工作室创始合伙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建筑设计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北京非常建筑工作室,主任建筑师2003-2006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士、硕士1995-2003
何斌
水平线设计品牌总监、主持建筑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学士2005-2010
曾任直向建筑师事务所项目建筑师,开放建筑主创建筑师
作品获German Design Award、IFI GAP、AHEAD GLOBAL ULTIMATE WINNER等奖项。
左龙
梓集建筑设计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学士2006-2011,哈佛大学建筑和城市设计硕士2011-2013
曾在李兴钢工作室,标准营造,丹麦BIG,大舍和Studio Mumbai等地工作
by.宋一宁 王一萌
评委点评
陈龙:因为浙江民居那种线性的一进一进的院子跟其他地方的民居差别是挺大的。那么你把纵向这个点分析出来以后,怎么能在设计上从里面吸取到营养?以前因为毕竟它是一套房子,它都是归一个主人公一起使用,现在一户对一个小院的这种感觉,是因为它归很多游客,不能当成一个整体使用。所以在民宿设计这一块会经常说居住模式跟酒店式居住模式有挺大差异,就是民宿这类好多他是用老房子去改的,这个模式它就会有大量的公共空间,它也会有呈现组团式的客房,但客房在这里面占的比重,可能比如说只有一半,它一个单元里的面积可能并不是特别充分,但是有大量的公共空间,就是一个组团内部的几个卧室共用这些功能,大家共享院落,这种类型的共享应该会比较多。在这种模式下,其实更好的就是能利用到民居里以前家族式的这种模式,包括自己也会做个饭什么的,就跟住酒店的那种模式会有一些差别。
反正就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要跟民居的空间模式能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然后我是觉得它线性那种模式特别有意思,现在在这个地方你重新组建立了一个逻辑,才是跟民居的模式关系不是特别大。
但是那个东西怎么能怎么能跟这地形发生关系,我也没想好,不过我觉得它里面应该有很多是共享空间,去压缩居住单元的面积,拿出更多的共享的空间来,能把这一个组团做的更丰富更灵活,比如说把每个房子现在的小院就摘出来合并在一起,包括你第一个客房里面,可能还设有沙发什么的,或者卫生间都挺大的,其实大家可以拿出一些资源来放到一起,这样公共空间的体验会更丰富更好。
何斌:你这个园区一进一进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家族模式,或者说它的交通方式是我从一进到一个院子,然后一进房子再到一个院子,但是你把它转化到你这个里面的时候,你前面的客房和后面的客房是不能这样发生交通联系的,所以这个转换你怎么变换?然后你看你现在的问题是我家就这么大一块地,然后旁边也用不了,所以我就只能是在这么一个窄的面宽里头来组织我的交通和功能。但实际上你现在可能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我要做个客房,或者说要多少面积,所以其实可以把户外空间做出来,会挺有意思的。
你的空间状态或者说空间品质,在这个图纸里面其实没有特别多的呈现出来,因为你有些小图那都是那种特别概念的小图,实际上我们在每一个节点转换的时候,你都可以让它表现的很清楚,我从窄的空间到一个稍微放大一点空间,或者再到一个窄的空间,从高的到低的空间变化,其实你可以展现出来。我觉得客房区这一块可能还是户外空间稍微考虑的少一些。
然后从体量上,从整个场地那边是超大体量,然后这边是像村落一点,那边算是个巨构,就好像跟这边关系特别复杂,有没有可能用一种形式来疏解这种体量上的差别?比如接待、餐厅、宴会厅都可以梳理,就是拆解成小的体量。因为如果你这边也是大的体量那就无所谓了,这样整体就是两个三个大的体量,但是现在你这边拆的很细致,然后那边又是一个很大的体量,实际上是会有一个很强的对比。
左龙:可以看出工作量很大,不过我觉得还是要注意一下汇报的方式。比如方案初期概念是如何演变生成的、以及一些原则性的东西,虽然这次汇报在这方面占比可能不是很大,但是还是要讲得清楚一点,否则大家可能还是会不太了解具体过程,然后就一下进入到很局布的小细节里,可能会让大家跟不上思路。另外千万不要再讲,这是一层平面,这是二层平面。画每一张图肯定都是有目的,你们工作量其实很大,平面画得也很细,但是汇报的时候并没有讲什么出设计点。比如一个地方是公共还是私密、是联通还是隔断;某一个区域在平面上表达什么功能;流线是怎么组织的,讲讲这些,这张图他就有价值了。所以每张图应当有要传达的内容和思考在里面,通过讲图来帮助大家对你的方案进行理解,希望下次可以注意一下这方面。
还有你们应该考虑一下接待区前面瀑布得设置是否合理,比方说从远处看过来,瀑布和其余的建筑部分放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因为叠石部分的高差其实是很大的,这里的水流你们是希望它营造出什么效果,是这种有很大动势和声响的瀑布比较好还是那种涓涓细流比较好,以及大空间放在瀑布边上是否会受到水流噪声的影响,这些都应该考虑进去。
by.李远杭 关慧钰 赵淑琪
在总体布局上,依然延续“三角形母题”,基于侗寨的聚落特点,我们将三角元素进行拼贴生长,以18m三角形为基本单元,留出路径尺度的缝隙,形成基础的网格平铺在场地上,将36m,18m,9m的体块单元放入,根据功能和空间效果对体块进行错动,以36m尺度的大空间为分界,分为公共区域和客房区域,形成基础的总体布局,同时突破用地红线将场地内部的廊道向四周延伸,以扩展人们的视野并提高人们的空间体验,充分将我们所提取的侗寨的三个聚落特征融合其中。
针对大空间的结构设计,我们选择了张拉整体的结构,是从构件形成的结果倒推所选择的更容易体现杆件效果的结构原型,在这种结构中杆和索都只承受轴向力,我们通过使用kangaroo对设计进行模拟,去求得结构的平衡态,得到一个基本的结构单元,在大空间的设计上依然保留三角形的母题,由侧杆和横向的构件以及索形成一个张弦梁,通过张弦梁去固定上述的结构单元,配合张拉膜结构,形成一种悬浮的视觉效果,在下层楼板部分,契合三角形母题,使用了三角形的梁格。因为结构的原因,上部分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空间,整体的空间效果通过张拉整体和膜结构形成一种轻盈的效果,和干栏式民居轻盈的视觉效果以及山地的环境更加适应。
在单体设计上,融合三角形母题、干阑式木结构形式以及张拉整体的结构原理,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山地地形,并在架空层形成开放空间,同时将作为结构的木杆件暴露在外部,将内部的围护与其分离,更加突出对干阑式民居在意向上的转译;在单体的平面设计上,针对客房部分我们设置了边长为18m和9m的两种三角形尺度的单体,在平面的空间划分上,同样利用三角形的母题对不同的户型进行处理,18m单体供3户游客使用,设置从底部架空层和居住层两个入口,中央的三角形空间作为贯通整体的一个交通空间,同时适应结构框架在角上的空间形成室外的露台,9m单体仅供1户使用;在结构设计上,针对18m单体的结构,首先在中央三角形处,利用三杆九索的结构单元形成一个交通核。和外围的木杆件利用索结合起来,加上楼板,形成基本的结构框架,加上顶部的张拉膜结构以及围护结构,形成最终的效果,9m单体的结构原理和18m单体原理相同,更加简化。
| 评委点评 |
陈龙:挺好的,我觉得从民居的原型推导到新的这个形式,一步步的,也是挺有道理的,但是看起来挺国际化,不像中国人做的,像是一个国际化团队对中国有一个理解,拿到资料然后推导,然后一步步地走可能人工智能未来就能干这个事。当然没关系,这也是一种推导方式。这也不是坏事,从更本土的方向出发,可能要到实地去生活一段时间,才能产生这种对于本土文化上的思索。而不是从单纯从形态,建造,地形,聚落形态角度出发。这是两个事,我觉得从你们这个角度做,已经做得挺扎实了。张拉整体结构我们已经理解了,但水平插入楼板之后的受力,这些平面加入之后对结构的影响,怎么让这些悬挑角部待住。所以感觉这两部分没有经过计算。当然整个效果还是不错的。
何斌:顺着陈老师说的,客房单体三个角的悬挑非常远,我不知道如果考虑上地震侧向剪力的话整体结构是否能够成立,像现在这一点的索其实是要承受板的重力,目前来说偏纤细了,如果你们后续深化可能会变为更理性的结构。然后房屋架空或者说传统的干阑式建筑能更自由地布置在山地上,其实是比刚才那组序列式的更适合坡地,但是实际上你们从传统只转化了架起来这一点,包括使用杆件的方式、空间的状态实际上和传统都没有太大关系,如果我们抛开这次的题目,我们可以探讨这个形式和场地的关系,但实际上这个建筑的结构形式和传统结构形式非常不同,传统的干阑式是杆件正交,现在这个方案是有抗压的杆并加入了抗拉的索,整个体序完全是不一样的,和传统结构的联系相对较弱。还有我认为这种从立面上山墙的三角形图案转化成平面布局的转化方式稍微有点牵强,这个转化不是能直接推导过来的一个关系;除此之外整体布局与场地没有特别强的贴切,它和场地的关系没有那么强的粘合力,放在其他的场地上其实也是可以的;另外这种三角形的平面布局在私密性上会比较得不到保障,以及好多公共空间没有划分室内外,到冬天保温也会成为比较大的问题。有一个建议是这些铺出来的平台可以通过一个连廊串联起来,形成和自然联系更加紧密的一个过道系统。然后因为你们的模型更像概念结构模型,没有分室内外,楼梯也都没有体现出来,这个涉及到的问题是模型到底应该用来干什么,你是要呈现一个建成的状态还是说就是一个概念的表达,如果是前者的话,在材料和空间划分方面其实都是很重要的。
左龙:我不知道你们的宴会厅现在做成一个非封闭的轻质结构满不满足任务书的要求,这个问题大家内部再去评判。这个方案的整个结构体系,包括你们本身所有的分析图、平面图、结构等等都是在一个平面基础上的标准模块来分析的,但我们场地最大的特征其实是高差,所以你们做完了标准的模块之后,高差就用下面顶起来的结构柱来消化掉,这个其实是有一点被动和消极的,高差这个我们场地中最重要的要素在你们的模块里没有进行更大的交代。另外关于三角形母题,跟之前两位老师说的一样,我觉得可能需要更多的论证,虽然说的是从山墙的侧面找到一个三角形图形进行抽取,但如果进行深入挖掘的话会从结构或其他方面中找到更多跟三角形相关的东西,我相信你们在设计过程中肯定是有很多想法,只是在最后表达时希望能够简洁明快地传达所有没有太多地展开去讲。
学生回答:我们做的时候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取舍,其实现在的方案是放弃了很多东西的结果,包括刚才老师说的视线、围护、结构和地形设计的问题,我们之前尝试过非常多的结构形式,有一些会更能解决前面所说的问题,但是好像都没有现在呈现出来的这个结构形态能让人兴奋,所以说从学生作业的角度我们选择了这个方向深入去做。
by.刘安琪 张琪 王瑞琪
我们选择了苏州民居作为研究原型,其基本空间特征是:以备弄串联起进与落相结合的空间,在每进之间以小型庭院空间进行过渡。因此我们提取苏州民居中庭院和交通两个主要元素,将其在山地上立体化垂直分布,以竖向交通产生丰富的空间组合形式。
在方案上,我们从交通路径入手,以路径挤出体块关系,并穿插庭院空间,根据功能等需求调整体块及路径。放入场地后,我们将场地的高差进行了处理,单位高差设置为两米一,原本的平面交通随着场地的高差变化产生垂直关系,生成丰富的竖向交通。
这样在建筑中会产生上下的体验和丰富的剖面空间,整个建筑也随着场地向下跌落。在功能分布上将西侧平缓区域设置为公共服务,东侧高度变化大、景观较好的部分为客房。
同时公共庭院上下贯通,是苏州民居立体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大空间的结构设计我们选择了桁架结构。以三角桁架作为最基础的原型,首先将其进行变形生成一个基本的平面桁架形式,桁架两旁伸出细杆作为天窗的支撑,使大空间能够保持平屋顶,让大空间和整个建筑的体块关系比较和谐;然后在此基础上让两架单体立体连接,成为一组立体桁架。同时在连接上将传统的杆件变为板片,产生更加丰富的室内效果。整个大空间内没有柱子,依靠两边墙体的柱子和斜梁来支撑和抵抗侧推力。
左龙:我还是主要问问题吧,有张分析图是把我们的苏州民居叠到我们的场地上。但到了最后这个状态,在整个场地布局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势的二层和这个悬挑这种空间。这种在整个传统转译的过程中是如何出现的。其实一个是方向性问题吧,这个分析图实际是一个向水面奔跑的一个方向,现在这个方向更多的表达的是一个沿着水面展开的一个方向。那看到那张图,大家可能对这个事情的想象是对着水面有一个高差的跌落的状态,对着水面有一个开放的关系。那现在这个新的体量实际上我们在整个二层屋面或者是三层以上,都是一个平的状态。那么从整个场地的后侧或者是前侧看和水的关系其实是一致的。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再稍微讨论一下这个点。第二个是对你们这个我不确定有1200㎡左右的公共部分在什么位置。除了报告厅,其他几个方案还有一些大空间在非客房区域,你现在这个布局总感觉不够。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量稍微少了点。也有可能是我们垂直向做的比较紧凑。因为我觉得比如在公共区域,它的体量有公共要求,它的高度上应该会有变化。它的层高要求会和客房有一些区别。在更细节的上面会有一些区分。另外在做模型上,后面的山,前面的水,整个场地模型应该完全表达一下,对方案的表达更好。院子里的几棵树更好的种一下。
陈龙:我就是最开始的概念的层面和何老师说的是一样的,备弄这个东西单拎出来做一个概念,有点枯燥。但它确实是比较好理解,比较有效率,又和你的动线和交通建立联系。但刚他说的那个它不是一个主人的体验,它其实是一个效率型的,它是一个后勤通道。当然苏州民居里,它一般讲究一点的,它除了院子以外,还有园林。就比如有钱人家会把这个院子部分和园林部分并置在一起。它就院这部分,是比较紧凑的解决居住问题的。精神层面是在园林那部分去解决的。现在整体我觉得问题就是特别紧,就这里面没有松的部分,感觉都是两层以上,每个院子都是两层,它整体没有一个能松弛下来的地方。它保持一个节奏,它是不舒服的。我觉得这个可能和整体布局,是不是和面积和场地有关系。我觉得应该能拉出来比较松的地方。再一个就是何老师说的入口的部分。你没有长度你就做不出来趣味,一下从这个方向直接切到主动线上,这都是效率型的空间。你要把它掉一个位置,比如说我这么走然后把门厅放在这,从这边在这么过来,你有了这个长度,你就能换取一个质量。你不是说看到一个好的景观是唯一的质量。你可以是通过室内外的转换和松紧关系来调节。然后把他带入到他觉得他要去一个好地方了。现在放在这,前边都是堵死的,就是能看一个小中庭,这就是在有些布局上,策略的一些选择。
by.席坤杨 王舒海
迷宫般错综与有序的条理是江西民居巷道网络所带给人最深的感受,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与街巷丰富的空间变化也密不可分。我们从房屋与街巷的网络中抽取出部分形态规律,并结合民宿的功能需求,形成正交与错动、体块加树洞的空间布局,通过将巷道网络提升高度形成平台来规避坡度地形的不利影响,同时形成巷道与树洞上与下的空间趣味。平台从山体中延伸而出,补足成一块完整的矩形,建筑组团凭依于平台,形成漂浮于山林间的一道强烈的几何分界。
人在平台上的活动与空间感受被定为了主体,压低的墙体及下沉的客房都是为了人在平台的街巷间能够拥有有良好的视野,插入其中的树洞增加人们的视线与动线的交流变化,同时承担了联系两个平台交通的角色。而在客房部分,为了保证内部有隔绝平台的私密性,我们增加了内院,并沿用四水归堂的形式,形成比较内向型的家庭空间。对于湖面景观则更多给予了公共的宴会餐饮区域,屋顶则同样采用四水归堂,为内部增加虚实的空间变化。
基于江西民居四水归堂的形式,我们首先确定了大跨空间的外部整体造型,并在内部尝试无柱的整体空间,但由于漏斗形的屋顶与很多大跨结构不相融,最终在内部天井的周围选择用柱子支承,并且采用了木杆件层层托起的方式来使内部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了避免机械的重复类似,每根柱子托起的起始位置都有不同,而在中部天井的两根柱子则作为最高点,起始位置最高,营造中部升起与天井相接,与天空相接的效果。在靠湖一侧我们选择了长条连续而低矮的落地窗,保证湖面的景观,并弱化这个方向的光线,来达到强调中央天井的效果。
by.刘健 吴箫鹤
我们选取了徽州传统民居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关注传统聚落中的巷道与山墙这两个要素。巷道作为交通组织的划分意向,主次分明,逻辑清晰,大布局上控制界面和聚落的位置,小节点又有着惊奇的空间体验。而山墙作既对建筑空间与功能进行了划分,同时也控制建筑与街巷的关系,构成了人在街巷行走的界面与空间,对人的视线与行为也进行了一定的引导与限制。
我们的方案希望借助巷道与山墙这两个要素进行设计。巷道作为大体的交通组织的划分意向,做到通而不畅且随山形地势而行,控制界面和聚落的位置,使整体的布置理性合理的同时在各个节点又有着惊奇的空间体验。而山墙作为更细的一个层次对建筑空间与功能进行划分,同时控制建筑与街巷的关系,做到随机应变,有时阻隔而不打断,有时可视而不可达。
大空间的屋架设计在形式上从木拱廊桥为最早的出发点,最终在结构上选择了单榀木屋架顺序布置,以顶部的联系杆联系相邻屋架,和两侧厚重的山墙承担侧推力。单榀木屋架选取了桁架形式,多层木杆件层层联系组织,形成三个结构层次,共同承担荷载。
| 评委点评 |
陈龙:结构上这个地梁的大跨度没有交代好解决方法。方案主街部分两侧的界面出现了在传统民居中较为少见的的关系,空间形态不规则。街区和景观还应该进一步联通,公共的区域可以更灵活一些。入口空间没有足够长的序列进行空间过渡,尺度虽然看起来比较体面,但酒店的气质更为关键,要注意酒店的取向。公共区域沿街几个大山墙尺度过大,和客房区宜人的尺度对比太明显,把自己的劣势反而放大了。
何斌:除了你们课题本身,还有就是要调研相关的酒店,比如进来的空间体验与节奏,在一个自然场景中要怎么样体验。这种散落式的布局,模块的摆放能感受到有视线的设计,但实际上空间连接会有难度,会出现很多消极的扇状空间,更像是自己形成的。汇报的时候应该以场景为主,要把这种节点的空间体验放大,节点位置放小。构造上上弦杆下部的受力杆受力模糊很难分析,水平向抗剪较为薄弱,全是片状模糊了竖向与横向的区别。图纸没有呈现特别多的空间品质,尤其是室内空间,没有表现,本来加分的东西没有表现出来。
左龙:汇报很完整逻辑很清晰,听起来感觉方案很好,有一个很清楚的一个定位,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你们弱化了对街道空间的表达,中间这个动线应该是最精彩的,和后边车道的关系交代清楚了,但和前边的景观水平向的联系,是什么方式的渗透不够清楚。客房这种功能排布有点浪费和任性,现在的这部分公共空间应该是最精彩的,实际上却没有做处理,相当于回避了这个问题,应该再深入的把这块区域那种动与静的变化交接的感觉做出来。
by.刘天龙 李杰
我们以四川东南部地区古镇为研究对象,传统川东南地区因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当地民居对其街道平面布局、空间层次、空间尺度和街道界面进行一定的研究,从街道的平面以及廊道和檐下空间的剖面进行归纳分析,从民居中提取空间原型,将街、廊、檐之间的过渡、承接、从属关系应用在我们此次的设计中,故初步设计策略为:在场地中央设置一条贯穿始终的街道,两侧分别布置建筑的公共部分以及客房部分,通过对廊与街的关系重构,重新构成建筑体量之间的流线组织方式,形成建筑的独特的交通空间。其次,通过由廊到檐下空间的光影过渡关系,采用暴露建筑结构的方式将檐下空间裸露在建筑与建筑体量之间,产生同于原始川东南民居的空间体验。通过建筑的开放性廊道、外延性平台以及公共性楼梯、广场和建筑客房部分形成由公共到私密的有效果过渡层次,也是对川东南民居街道空间虚实结合,相互渗透的再现。将来自于城市道路的游客从城市的喧嚣中引入到大自然宁静,美好的生活意向中。
在屋架设计上,我们借鉴浙南木拱廊桥的“互承”结构体系,得出其最基本的力学单元,通过对力学单元的基本分析,通过对单元的阵列,反相和重构,得到一种相互自承重的结构体系,我们通过力学软件和实体模型的反复推敲,不断优化结构的可行性,通过添加钢连接件和四分柱的形式大大解决了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合理性。最后通过立面与屋架的配合保证建筑的通透性,与空间的开放特征相适应。
| 评委点评 |
陈龙:结构的表现性很强,跟屋顶和墙的关系处理得不错,但是还要考虑风荷载,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拉索把屋架和柱子拽住。方案的形式感不错,但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方案以街廊空间为原型,空间的过渡和层次的渗透清晰,但开敞的空间不够。现在能看到的两个开敞空间呈现出来的状态不够放松。另一个是传统民居中的外廊是个很重要的空间,但是现在方案中的客房部分内部没有这种空间,而是在它的外部,属于公共空间。在北方这种空间使用率不高,但是在南方是有必要的。
何斌:方案跟场地的关系和建筑的摆布比较合适。但是这种异形空间会造成公共空间的局部的功能问题,功能和形式的权衡需要自己考虑。客房部分靠内的客厅采光和开窗有些影响,局部客房会看到别人的山墙,品质较低。但是客房整体对于景观面的处理以及跟等高线的关系比较合适。另外公共空间中的景观较弱,缺乏趣味性。三角形的宴会厅空间感受不错,但是空间中的楼梯缺乏处理,表达不够。还有立面上做了一些表达,但是能否直接把结构暴露出来,直接利用结构和材料来营造立面,而不是一片墙上开窗的方式,这样既能表现出结构,又能更好地反映民居的状态。
左龙:第一个问题是你想用斜营造空间还有其他方式,现在边角的地方处理的还不够。第二个是民居里的披檐会压的很低,而你方案中有些地方的檐是往上走的,这种空间感受是不一样的,还有如何把双坡迅速抽象成单坡,需要再考虑和论述一下。方案整体上来说不错,包括报告厅虽然是三角形但是感觉并不奇怪。
来源: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高校设计课项目赏析:
1. 本科作品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学系2019级《建筑设计及原理 (1-1)》课程评图及学生作品展
北京服装学院环境设计专业2017级设计课:13步走向媒体建造
2. 研究生作品
竞赛项目赏析:
1. 国内竞赛
“昆山之路·美好朝阳” 城市设计竞赛街区更新设计项目作品展示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金奖 | 移动城堡——平疫结合的疗养院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七届紫金奖建筑赛金奖作品 | 多维共生的模式语言: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0第六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作品赏——未来神仙城市设计
2019第六届紫金奖·金奖作品:船底之歌——船底人聚落空间重塑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银奖作品:第三幼儿园——住宅架空层遐想
2019第六届紫金奖·铜奖作品:荐读 | 巷世界——书院门巷景观更新设计
2019年AIM安宁金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竞赛入围作品:涟漪菜市场:水滴落入安宁的水面
2019年广州人民桥北桥头堡桥底空间设计第一名作品:红色港湾
渭南竞赛获奖作品赏析 | 多功能适老购物车:属于老年人的便利购物方式
2. 国外竞赛
上海国际设计周未来之星中国设计奖 TOP 100 LIST 正式发布!
2019年幸福古村泛博物馆竞赛一等奖作品:Below the river
2019年塞内加尔KAIRA LOORO“和平馆”国际建筑竞赛提案作品:同一个屋檐下
项目分析:
2021英国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新作问世 | 即BIG,隈研吾之后再塑温哥华天际线
GWP 新作 | “放飞梦想,快乐成长”— 杭州临安·风之谷户外自然学校
矛盾之“间”|The ‘room’ between of contradictions
初生牛犊不怕虎?看新锐设计师如何在Benoy新作上讲海豚故事
Masdar城市入口设计,对自然的敬畏,对古典美学精神的追求和对技术革新的认同
最新行程 | 寻美杭州8大地产项目,探索极致美学空间【环球建筑】